首页 >>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:中国人的智慧 >>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:中国人的智慧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 (gl)短篇合集 诡秘之主 抗战:从八佰开始崛起 我的狐狸精后妈 为妃三十年 武极天下 盘龙 没羞没臊  
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:中国人的智慧 易中天 - 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:中国人的智慧全文阅读 - 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:中国人的智慧txt下载 -  易中天品读中国系列:中国人的智慧最新章节

真真假假(1/2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真真假假

还是再来看嵇康。

前面说过,嵇康是被司马昭杀掉的。他的被杀,直接原因是得罪了钟会。但是,如果司马昭不讨厌他,钟会也不可能得逞。司马昭为什么讨厌嵇康呢?又与嵇康的朋友山涛有关。山涛,也是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竹林七贤,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阮咸、王戎嘛!但是后来,山涛出去做官了。这倒也没什么,因为竹林七贤,个个都做过官,或有官衔。比如嵇康,中散大夫;阮籍,步兵校尉;向秀,黄门侍郎;刘伶,建威参军;阮咸,散骑侍郎。王戎的官就更大,一直做到司徒、尚书令。山涛呢?开始做小官,后来做到尚书吏部郎。问题是,嵇康做官,是为曹魏服务;山涛做官,是为司马效劳。这倒也罢了。可是山涛因为“另有任用”,便推荐嵇康接任自己的职务。嵇康就生气了,就写了一篇文章,叫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要跟山涛断交。绝交就绝交吧,他还要讲道理,讲自己为什么不能出来做官的理由,一共九条。就是这九条理由,把司马昭得罪了。

嵇康的九条理由,是什么呢?七条叫做“必不堪”,就是“我受不了”;两条叫做“甚不可”,就是“你们受不了”。哪七件事情呢?嵇康说,第一件,我喜欢睡懒觉。做官以后要按时起床,我受不了。第二,我喜欢抱着琴散步吟诗,或者出去钓鱼打猎。做官以后,旁边跟着秘书、警卫,我受不了。第三,我这个人不喜欢洗澡,衣服里面有很多小动物,经常要抓挠。上班开会,必须衣冠楚楚,正襟危坐,累了不能躺,痒了不能抓,我受不了。第四,我是不喜欢写信的。让我每天写很多的公文,我受不了。第五,我不喜欢吊丧。做了官就不能不去,我受不了。第六,我不喜欢俗人。做了官,就得天天跟他们打交道,我受不了。第七,我很不耐烦,每天给我那么多工作做,我受不了。

谁都看得出,嵇康这“七条受不了”,一句正经没有。这就等于公开宣布,老子没把你们那破官放在眼里。请大家想想,这岂非故意让当局难堪?不过,更严重的,还是所谓“甚不可”,也就是“你们也受不了我”。哪两条呢?第一,叫做“非汤、武而薄周、孔”。汤就是商汤王,武就是周武王,周就是周公,孔就是孔子。这就是说,我,是反对商汤、周武,看不起周公、孔子的。你们,则是要以商汤、周武为先王,周公、孔子为圣人的。我们理念冲突,你们受不了我。第二,叫做“刚肠疾恶,轻肆直言,遇事便发”。也就是说,我这个人是很耿直的,疾恶如仇的,说话很随便的,遇到什么事情就发飙的。我的政治理念跟你们不一样,还喜欢发飙。你把我弄到你的政府里去,我天天发飙,你们受得了?

当然受不了。还不是以后受不了,现在就受不了。所以,司马昭就把他杀了。

这是嵇康的公开声明。但是我们去看他给儿子写的信,可就完全两样。他写《家诫》的时候,儿子还不到十岁。他怎么教育儿子呢?他说儿啊,以后长大了,做人要小心。如果做一个小公务员,对你的领导,恭恭敬敬就可以了。不要黏黏乎乎(不当极亲密),不要老去见他(不宜数往)。实在要去看领导,也要掌握时间,去得是时候(往当有时)。如果还有别的同事也去,就不能一个人走在最后面(不当独在后),更不能单独留下来(又不当宿)。因为万一第二天,你的同事挨批评了,他就会怀疑是你告的密。喝酒的时候,如果有人讨论问题,争得不可开交,最好马上走掉。因为在场就要表态,表态就得罪人。你站在张三一边,李四要恨你;站在李四一边,张三要恨你。装聋作哑,两边都恨你。还有,吃饭的时候,人家跟你敬酒,你不能直统统地说我不喝,应该端起杯子笑,等等。

哈,写《家诫》的嵇康,很世故啊!跟写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的嵇康,判若两人嘛!所以鲁迅先生说,嵇康的玩世不恭、放浪形骸,包括他的“非汤、武而薄周、孔”,恐怕是假的。实际上,嵇康也好,阮籍也好,比那些卫道士们更要看重礼教,看重孔孟之道。只不过,汤武周孔、礼教纲常等等,已经被那些阴谋家、野心家、伪君子,变成了谋私的工具。阮籍、嵇康这些“真君子”,就只好宣布自己不要礼教,免得被那些家伙“道德绑架”。

这是有道理的。因为魏晋时期的“孝治天下”,确实虚伪。比如曹操,一面宣布“唯才是举”,不忠不孝也没关系;另一面,又以“不孝”的罪名去杀人。这样一来,孝不孝,岂不就成了他们手里的牌,想怎么打就怎么打?这是嵇康他们受不了的。

其实,礼教的虚伪,至少从东汉就开始了。当时有个“段子”,也就是民谚,叫“举秀才,不知书;察孝廉,父别居”。这话什么意思?得先讲东汉的干部制度。秦汉以后,民国以前,历代王朝的干部选拔制度,前后有三种:察举、荐举、科举。两汉是察举,魏晋是荐举,隋唐以后是科举。举,就是选拔。怎么选拔?隋唐以后靠考试,所以叫“科举”。魏晋靠推荐,所以叫“荐举”。两汉靠考察,所以叫“察举”。考察什么?一个品行,一个才艺。才艺好,就叫“秀才”。品行好,就叫“孝廉”。所谓“举秀才,不知书;察孝廉,父别居”,就是选拔了一个官员,说他才艺好,是秀才,却不识字不读书;选拔了一个官员,说他品行好,是孝廉,却其实不赡养父亲。这,可不就是虚伪?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 叶辰萧初然全部目录 赘婿岳风柳萱全部章节 遮天 我被亲弟弟强制爱了 史上最强太子 薄荷酒 从斗罗开始签到女神 大家都在猜我金主是谁 破云 我与地坛 电竞毒瘤集结营 女配不想让主角分手[穿书] 夺舍了通天教主 诡秘之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