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> 品三国(下) >> 品三国(下)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三国:基因提取 没羞没臊 仙祸临头[重生] 史上第一混乱 抗战之抽奖就变强 我打造了长生俱乐部 带着军需来大明 特殊案件调查组 我:最强门卫秦大爷 撩心 
品三国(下) 易中天 -  品三国(下)全文阅读 -  品三国(下)txt下载 -  品三国(下)最新章节

第二十六集得寸进尺(2/8)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那么,曹操把别人的嘴巴都堵起来了吗?没有,也堵不住。事实上,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发布以后,反对的声音不是少了,而是多了;不是小了,而是大了。这些“谤议”让曹操清醒地意识到,舆论固然重要,权力就更重要;笔杆子固然重要,枪杆子就更重要;与其堵住天下人的嘴巴,不如捏住天下人的脑袋。因此,曹操在利用甚至创造机会来大造舆论的同时,加紧了对权力的攫取和控制。

要攫取和控制权力,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力,就不能长时间地离开政治中心。所以,上一集说到的三次出征,曹操用的时间都不长,甚至不惜无功而返,半途而废。西征马超、韩遂,是建安十六年七月出兵,次年正月回到邺城,前后不超过七个月;南征孙权,是建安十七年十月出兵,次年四月回到邺城,前后也不超过七个月;征张鲁的时间长一点,建安二十年三月出兵,次年二月回到邺城,也不超过一年。

曹操匆匆忙忙赶回邺城,并不是为了陪老婆孩子。战场上没得到的东西,他要在官场上捞回来。西征马超、韩遂归来,他得到的是“赞拜不名,入朝不趋,剑履上殿,如萧何故事”;南征孙权归来,他得到的是封魏公,加九锡,建社稷;征张鲁归来,他得到的是“进公爵为魏王”。所谓“赞拜不名”,就是朝见天子的时候,司仪官只报他的官衔,不呼他的名字。所谓“入朝不趋”,就是朝见天子的时候,用不着小步快走表示恭敬。所谓“剑履上殿”,就是朝见天子的时候,可以佩带兵器穿着鞋子。所谓“如萧何故事”,就是享受当年刘邦给萧何的待遇。封魏公,晋魏王,就是从侯爵升为公爵,又由公爵升为王爵了。这三件事,第一件是在建安十七年,第二件是在建安十八年,第三件是在建安二十一年。中间,建安十九年时,还有一个“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”,真可谓年年都有新套套,一步一个新台阶。

建安二十二年(公元217年),曹操的政治待遇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四月,皇帝批准他“设天子旌旗,出入称警跸”。十月,享受“冕十有二旒,乘金根车,驾六马,设五时副车”。警跸(音必bì),是天子出入的专称。出称警,入称跸。冕十二旒,是天子的服饰。东汉制度,皇帝十二旒,白玉;三公诸侯七旒,青玉;卿大夫五旒,黑玉。金根车是皇帝的专车,驾六马也是皇帝的待遇,诸侯只能四匹。五时副车是和金根车配套的,按东西南北中涂成青白红黑黄五色,也是皇帝专用的。天子旌旗就更不用说了。曹操获得这些待遇以后,在礼仪上和皇帝已经没有什么两样。再加上他大权独揽,已是没有皇帝称号的皇帝,而且比那个傀儡皇帝更像皇帝。

这个时候,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要代汉自立了,而实际情况是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迈出这一步。那么,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?

对此,学术界有不同意见。比较通行的说法,是曹操虽有此念,但他审时度势,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,适可而止,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儿子,证据则在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和《魏氏春秋》。据两书,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,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。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以陈群、桓阶、夏侯惇为代表的一些人积极劝进。陈群、桓阶认为,汉朝早已名存实亡,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(尺土一民,皆非汉有),只剩下一个虚名(唯有名号),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?夏侯惇则说,什么是万民之主?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。从古至今,都是这样。殿下就是这样的人,应该尽快“应天顺民”,有什么犹豫的?曹操的回答是:孔子说过,施行的是政事,就是从政(施于有政,是亦为政)。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,我就做周文王好了(若天命在吾,吾为周文王矣)。众所周知,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,却仍然服事殷商的。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。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,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。果然,曹操去世才几个月,曹丕就逼汉禅位了。

然而吕思勉先生不同意。吕先生的《三国史话》中有一节《替魏武帝辨诬》,全盘否定曹操代汉自立的说法,认为曹操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。他说,曹操自比周文王,“正见得他不肯篡汉”。至于学术界普遍认为这话的意思是暗示曹丕来做,吕先生的评论是“岂非梦呓”。我对吕思勉先生是十分敬佩的,先前曾多次引用先生的话以为论据。但实在地讲,这段话我真没看懂。周文王的儿子不就是周武王么?周武王不是把殷商王朝灭了么?怎么曹操的自比周文,就只不过是想做齐桓、晋文呢?

那么,事情到底是怎样的?

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,曹操的内心深处其实很矛盾。要说曹操从来就没想过要代汉自立,怕不是事实。说曹操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,就更不是事实。但他终其一生确实没有这样做,却是事实。原因何在呢?有障碍。张作耀先生的《曹操评传》总结了四条,我归纳为十二个字:不吉利,想报恩,难改口,不合算。具体说来就是:一,曹操年轻的时候说过“废立之事,天下之至不祥也”的话。这个观念,晚年时可能还有。二,曹操世受汉恩,报答之心还是有的。三,曹操一直信誓旦旦,绝无篡汉之意,总不能自食其言。四,刘备和孙权一直把曹操看作对手和榜样,一方面骂他是汉贼,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他早点称帝。据《三国志·武帝纪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,孙权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上表称臣,说天命就在曹操这里。对此,曹操的头脑倒是很清醒。他明白,只要自己称帝,刘备、孙权他们马上就会跟着来,“篡汉”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。他可不上这个当。再说了,曹操现在虽然不是皇帝,却是“中央”,刘备、孙权也只是“地方”。如果三个人都称帝,刘备、孙权他们就不是“地方”,而是“对方”了。这可不划算。所以,曹操拿着孙权的信对大家说,这小子是要把老夫搁在炉子上烤哇(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)!这才有“若天命在吾,吾为周文王矣”的说法。也就是说,是否代汉自立,另创大魏王朝,听天由命吧!但是,封公、建国、称王这些事,该做还得做,而且一往无前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韩三千苏迎夏全部目录 叶辰萧初然全部目录 赘婿岳风柳萱全部章节 遮天 我被亲弟弟强制爱了 史上最强太子 薄荷酒 从斗罗开始签到女神 大家都在猜我金主是谁 破云 我与地坛 电竞毒瘤集结营 女配不想让主角分手[穿书] 夺舍了通天教主 诡秘之主